《歡迎光臨宅男王國》深入探討宅文化
文∕葉碧琦(鳳凰網記者)
「我的王國一應俱全,網交、電話外送、二十四小時有線頻道……」一個從不出門的程式設計師,靠著科技解決他在公寓中的所有生活需求,當他正為自己的封閉生活感到滿足時,兩道晴天霹靂搖動了他的世界。
經歷過納粹大屠殺的房屋仲介下達最後通牒—房東決定出售公寓,他的小王國面臨危機,同時一名女子也陰錯陽差地闖入他的領土。面對巨變,他決定抵抗到底……
拍攝音樂錄影帶、廣告與電視影集起家的帕茲兄弟,以《歡迎光臨宅男王國》初試啼聲即獲得不少好評,這部探討當今普遍都會現象—台灣所謂「宅文化」的電影,描繪出時下都會人因科技便利性產生的後遺症。
電影中的三個主要角色:宅男雷吉夫、活潑的電視市調員丹妮拉與經歷過納粹大屠殺的房屋仲介葛拉姆斯,分別象徵了自我封閉、人際關係貧乏、與社會疏離等現象。
片中男主角雷吉夫寧可透過網路性愛解決性慾,也不願與近在身邊的軟玉溫香親近;在與丹妮拉初識時便在心中尋找對方「一定哪裡有不完美的地方」。種種跡象反映了男主角對「真實」的矛盾與抗拒,卻也透露出人類對原始體溫的渴望。另一方面,帕茲兄弟以雷吉夫與葛拉姆斯的互動淡淡地傳達出年輕一代對國家社會的疏離,以色列複雜的建國史、沈重的流亡與大屠殺對雷吉夫而言,似乎僅存在於老人口中的故事與紀念日的電視節目。
從上個世紀末出現的「御宅族」、近年來的「繭居族」到台灣人熟悉的暱稱「阿宅」,儘管定義不盡相同,卻在在點出視聽媒體與網路對人性造成的隔閡。台灣人普遍定義的「宅男」,不見得全部精通動漫、熱衷次文化或真正足不出戶,卻與以上族群共同呈現一種印象:對建立人際關係的消極與疏離,不少人即表示,「阿宅」不就是不常出門、沈迷網路或動漫、交不到女朋友或是打扮不修邊幅的人嗎?
然而如同帕茲兄弟在《歡迎光臨宅男王國》英文片名《Phobidilia》中透露的訊息一樣,這個轉化自英文phobia,意為恐懼症,如acrophobia即為懼高症的名詞,雖然導演以對外在世界的恐懼與精神崩潰為背景,呈現了一個較為極端的例子,但網路的匿名性、年輕一代對facebook、twitter等網路社群的依賴甚至是網路霸凌,一樣顯示出網路與人際關係的矛盾。
對於許多沈迷於「網路權力」勝過於外在世界的人而言,不同樣是活在自己的小王國裡嗎?
這部參展2009多倫多影展、2010柏林影展的以色列影片《歡迎光臨宅男王國》,將在6月30與7月3日在2010台北電影節放映。
(本文轉載自鳳凰網鳳凰專題)
台北電影節獨家製作精彩中文預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