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巴西電影地圖
文∕西西莉亞.梅洛Cecilia Mello
在艾森斯坦與何內克萊爾的文章,以及近代電影學者布魯諾的著作中都曾提到,電影與建築的類似之處,在於光影和呈現的方式,靜止的建築需要移動的觀眾穿越其中體驗空間,而動態的電影則能讓觀眾靜坐在黑暗中跟著它穿越時空,展開感性之旅。2010年第十二屆台北電影節邀請觀眾來一趟豐富的巴西電影之旅,以里約熱內盧為出發點,穿越時空一覽巴西多樣的地理和電影風貌。
這次受邀到台北的巴西電影,有許多不同的單元,這篇文章只是初步的指南,必須由觀眾來完成這趟旅程,我們就從卡洛斯狄耶蓋斯於1980年執導的《再見巴西》出發,他的另一部作品《愛的自由》(1975)也將在影展中放映,狄耶蓋斯是60年代「巴西新電影」的重要角色之一,這部公路電影描述吉普賽之王(荷西威克爾飾演)帶著綜藝團旅行各地表演的際遇,「哈樂地綜藝團」(取自英文Holiday諧音)從東北海岸穿越巴西進入亞馬遜流域,呈現一個正值轉變時期的國家,從80年代軍事獨裁結束後,國家正在歐洲、非洲、原住民文化,及不斷入侵的美國文化中尋求新的認同;2009年,另一部由備受好評的新導演,馬切羅勾梅茲與凱里阿努茲執導的《失戀男人旅行日記》,同樣穿越巴西東北的荒蕪內地,以紀錄片影像與劇情片旁白交織出一個地質學家的旅行日記,一趟探勘之旅變成一段感傷之行。
兩部影片的移動架構,在巴西最成功的電影之一《中央車站》(1998,華特沙勒斯執導)也看得到,走過《失戀男人》相同的內地,巴西電影對這個地區的關注,主要來自巴西影史最重要的時期──巴西新電影的影響,貧瘠的內地確實是60年代巴西新電影的典型代表之一,特別是巴西最偉大導演克勞伯羅加(1939-1981)作品中的主題,與世界各地50年代末興起的電影新浪潮一樣,巴西新電影將當代元素融入電影,以實際行動對抗50年代片廠忽視巴西社會現實的電影,羅加的《黑色上帝,白色惡魔》(1964)背景就在內地的毒辣豔陽下,影片首映後不到一個月,發生1964年四月的軍事政變,如同露西亞納吉的著作《銀幕上的巴西》(2007)提到,《黑色上帝》暗示60年代瀰漫於全國的政治希望,片末的預言便可看出端倪:「內地將變成大海,大海將成為內地。」羅加的下一部作品《恍惚的土地》也涉及相同主題,並被視為他的代表作,於1967軍事獨裁第三年拍攝,納吉稱之為「後烏托邦電影」,片中質疑因軍事政變潰敗的革命承諾,背景是虛構的理想國,是一則巴西與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寓言,《恍惚的土地》以倒敘手法描述一位詩人記者擺盪在兩個爭奪權力的政治勢力之間。
若說《恍惚的土地》背景在大海,羅加的《黑色上帝》續篇《死神安東尼》(1969)則回到了內地,影片以強烈的寓言色彩評論巴西的政治局勢,導演一反之前的「飢餓美學」,採用了華麗的色彩與通俗的元素。
從巴西新電影的悲痛之地,我們來到華特沙勒斯與丹妮拉湯瑪斯1996年的《陌生之地》,這是90年代初期電影產業跡近消失,民選總統關閉巴西電影單位後,讓巴西電影重新復甦的重要作品。《陌生之地》描繪一個從進口移民轉變成出口經濟移民的國家,讓巴西聖保羅與它的殖民者葡萄牙產生交集;主演《陌生之地》的佛南達托瑞絲與母親──主演《中央車站》、《星光時刻》的佛南達蒙特內哥羅,聯手演出另一部在巴西東北拍攝的家族傳奇《慾望流沙》。
行程往南來到巴西的觀光重鎮、1960年之前的首都里約熱內盧,巴西新電影先驅《里約四十度》(1956,尼爾森培瑞拉多斯山多士執導)捨棄了片廠制度,在實景拍攝與業餘演員上深受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並且早就將焦點放在之後不只是巴西新電影、也是一般巴西電影關注的主題──貧民區,聚集於大城市的貧民非法住宅區;近期的里約貧民區電影有《無法無天》(2003,佛南度梅瑞爾斯執導),以及引發爭議的《精銳部隊》(2008,荷西派迪夏執導),描述都市中特種部隊與販毒集團的戰爭,影展中另一部派迪夏同樣聳動的紀錄片《174公車劫持事件》(2002),以多重角度分析一件轟動一時的2002年里約巴士劫持事件,當時全國緊守著電視看了四個半小時的實況轉播。
我們最後來到聖保羅,巴西最大城與金融中心,一個曝光率比里約低但近二十年來銀幕知名度逐漸上升的地方,在這裡有《危險新房客》,由影壇老兵瑟吉歐畢昂奇執導,一樣是在貧民區,一個勞動家庭的生活,因隔壁搬來一群混混而天翻地覆;《窗外的謊言》(2000)與《嘻哈少女成功記》(2007)由塔塔阿瑪洛執導,和派迪夏一樣是90年代中巴西電影復甦期出現的新世代導演,從她的第一部長片《星空》(1997)便開始檢視女性的典型角色。
「巴西焦點導演」單元介紹了兩位巴西備受讚譽的導演,海克特巴班克以及蘇珊娜阿瑪拉;巴班克的《街童日記》(1981)主角逃離嚴酷的少年監護所在聖保羅街頭非法討生活,之後與朋友來到里約販毒,他們第一次看到海,這是巴西影史經典的一幕;在很多方面,《街童日記》是許多影片的鼻祖,像《174公車劫持事件》、《中央車站》和《無法無天》,聚焦在里約與聖保羅街頭和貧民區孤兒,悲慘的犯罪生涯。巴班克接著以《蜘蛛女之吻》(1985)享譽國際,預示了他之後的跨國作品,例如近期的《愛.糾纏》(2007),由巴西、阿根廷合作、蓋爾賈西亞伯諾主演。最後,阿瑪拉的三部長片將全部在影展中放映,從她令人讚嘆的第一部《星光時刻》(1985)到《人生自選曲》(2001)及《生命異旅》(2009)。
巴西電影從90年代中期便開始穩定的發展,2009年有81部電影完成,近期包括紀錄片《音浪潮滿天》與《扮裝酒店》都是2009年作品,還有劇情片《兄弟情人》(2009)、《惡女部落格》(2008)與《編造自己的幸福》(2009),見證了當代巴西電影潮流的多樣風格。
第十二屆台北電影節讓巴西和她的電影,有幸以如此完整又令人驚喜的內容呈現,現在就讓你的雙眼來親自驗證。
西西莉亞.梅洛
聖保羅國家研究基金會後博士研究員
巴西聖保羅大學電影系 2010年5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