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jpg 

時間:2010/07/02(五)16:00

地點:中山堂 

出席影人:姜秀瓊(導演)、李屏賓(主角) 

紀錄:好愛賓哥今小編

攝影:林宛欣

 

 

(今小編按:這是本片在台北電影節的第一場放映!原本以為只有導演要來,結果神秘嘉賓賓哥竟然意外現身,真是莫大的驚喜!好榮幸也好開心!真是幸運可以一賭賓哥風采耶!映後QA的時候,大家發問也都非常踴躍,讓主持人都不知該要選誰,真是太為難了!幸好之後還有簽名握手照相會,才安撫了大家的心啊!)

 

(智大編按:瞧妳開心的樣子,果然是賓哥的頭號粉絲!本片在7/06星期二15:20於新光影城還有一場放映,歡迎妳and大家都來作客喔!

 

 

Q1:今天看這部電影,您的感受是什麼? 

A1:(李屏賓)其實我已經看過兩次,今天是第三次,每次看的感覺都不一樣。當初在拍的時候,原以為是部對電影、藝術相關人士的紀錄片,後來等導演把片子剪出來以後,才發現比我設想得更多。本片不光只是部紀錄片,可能還跟在座每一位很接近,不光是電影人,其實自己看了之後,也會在一些地方為之動容,所以我也如同各位一樣,以觀眾的角度在看這部片子。

 

Q2:請問導演,什麼事情讓您如此執著要把這部電影完成? 

A2:(姜秀瓊)就是因為賓哥啊(笑)!還想要挖掘更多更深的東西,就像賓哥的攝影哲學一樣,技術雖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人文部份。老實說,起初我和關導在討論的時候,也沒有那樣具體,都是在挖掘探索的過程,經歷時間沉澱之後,把讓自己感動的元素放進作品裡頭。這段過程十分漫長,很難具體講述出來。

 

 

Q3:請問爆米花怎麼打光?有什麼特殊道具可以用在打光上面?還有濾鏡的使用? 

A3:(李屏賓)電影裡除了爆米花也有提到塑膠袋,其實我運用導演場景裡面的東西,並沒有在場景裡頭增設額外物品,演員因此比較沒有限制,而爆米花只是剛好而已。至於濾鏡部份,我從1990年就開始不用柯達的85Q,直到現在我都不用,因為我覺得濾鏡只是柯達給的建議,但大家好像都被拴住了,又沒有硬性規定要按照柯達才是準則,所以我後來就不用了。

 

 

002.jpg 

 

 

Q4:請問導演,開頭和結尾的旁白,為何要使用不同的語言來表現?那電影配樂是用什麼想法去配置呢? 

A4:(姜秀瓊)有些場景原本以為需要口白讓觀眾理解,而賓哥是我們的男主角,我們覺得男聲比較適合,所以就用關導的聲音;又因為關導是香港人,所以就使用他的母語。至於片尾部份,其實那是登在文藝獎特刊上的賓哥文字,很多觀眾好奇為什麼不請賓哥自己來念就好?因為那不是賓哥上台說的得獎感言,我們覺得讓賓哥本人來唸的話,可能會有一點矯情,如果真要用賓哥的聲音,我們會選擇以訪問的形式,詢問賓哥當初獲得國家文藝獎是什麼狀況,這就會比較自然。當時在文藝獎特刊看到賓哥的文字,覺得根本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非常深切,完全表達了我們片子的主題,就決定當作全片的片尾。後來整個大結構出來以後,發現文藝獎那段觀點跳tone,我曾考慮要用其他素材去表現賓哥對家人的重視,後來又試著讓關導唸出,發覺以廣東話唸賓哥這段文字實在太疏離了,當然我還是非常喜歡那段,但必須想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也想過找個講普通話的男生來唸好了。後來我們在爭執不下的狀況下各退一步,保留結尾,選擇女聲去配旁白,事後還開玩笑說,開場那段關導很像天上的神在說話,結局由我唸出則像大地之母。至於音樂的選擇,考量到賓哥是跟很多不同的文化接觸,如果是以一位音樂家做配樂,風格可能比較單一。我們很貪心想要呈現賓哥的多元性,於是找到發行許多少數民族的獨立品牌「大大樹音樂」合作。我們用了很多大大樹音樂的不同專輯,特別的是那首用在片頭和片尾的蒙古歌<在路上>,歌詞的意境貼近賓哥的人生寫照,烏仁娜的歌聲又相當有感染力,大大樹音樂的老闆鍾適芳,她非常欣賞賓哥,也非常支持我們,不僅讓我們的片子音樂出色,又幫助我們解決了配樂經費的困窘。

 

Q5:請問賓哥,您在這麼多地方工作,那這些不同的文化、人與工作環境,是否對您的工作或人生造成影響呢? 

A5:(李屏賓)其實我反倒希望去影響他們,而不是他們來影響我(全場瘋狂鼓掌)。其實我常把我能掌握的光和影給放進去,其實文化的深度是很難說的,也只能用行為去傳達、去交流,這也是工作上的樂趣之一。

 

 

Q6:賓哥您常常寫個人筆記,請問有沒有將其他導演的東西放在影像裡呢?而書籍提到您對數位攝影有些意見,那之後有沒有可能跟這項技術磨合,製造雙贏的局面? 

A6:(李屏賓)剛開始對技術的認識都非常淺薄,只要不會的就會做筆記,把每部電影的資料都做一些紀錄。每當獲得新知識的時候,我就會跟我的朋友互相研討,因此得到很多知識及技術。雖然這方式有點笨,但確實很有效。另外在數位攝影方面,其實HD是非常迷人的東西,《千禧曼波》等片都是用數位方式拍攝。我曾用底片去嘗試模擬,之後也有用數位拍攝和後期製作。其實每次工作經驗都會成長,我覺得HD是很容易取得的東西,每個人都可以隨意拍到很好的東西,但相對少了很多重要的創作過程。給你一個好消息,我最近做的HD都還不錯,像是最近在日本拍《挪威的森林》、王力宏的《戀愛通告》,或是《紐約我愛你》,都是用HD拍的。

 

 

003.jpg 

  

 

Q7:延續剛剛的問題,請問在這過程當中,等待老天給禮物是您本來的個人特質就是如此嗎?另外想請問導演中英文片名的關係,以及想要藉此傳達些什麼? 

A7:(姜秀瓊)我先幫賓哥說一下,賓哥順勢而為之外,其實是非常堅持的,像《千禧曼波》有一個雪景空鏡,賓哥不只是等待老天飄雪,而是憑著意志力的堅持,獨自捕捉到導演想要的畫面。另外關於片名,中文片名開拍前就決定好了,英文片名是片子完成後才取的,簡單來說,中英片名其實都是以賓哥的人生流轉,工作寫照為意像作發想,中文是以賓哥攝影捉光影,四處奔波的工作屬性為要,英文片名則以賓哥如宿命般的生命機運為要,而在片中也有提到賓哥請DollyMan像風一樣把他推來送去的橋段。中文片名強調光影,英文片名則是強調隨風而動。

A7:(李屏賓)我覺得人之所以迷信,是因為經歷了一些事情,就像當年會跟侯導合作,也是出於一個意外。當時想要幫助一位朋友,剛好就遇上侯導在找攝影師,像是《戀戀風塵》最後一個鏡頭,《最好的時光》裡面最後的玻璃,都讓我有宿命的感覺。

 

Q8:請問賓哥的老婆還在身邊嗎? 

A8:(李屏賓)目前還安全,會努力控制住!(小編按:賓哥好幽默啊!)

 

Q9:經過這麼多的人生焠鍊,賓哥有沒有自己想說的故事呢? 

A9:(李屏賓)很久以前有,但現在沒有了。年輕時也是想當導演,後來發現導演太辛苦了,必須投入非常多的精力,以及面對非常多的考驗,成敗都得要承擔。另外一個原因,是經過多年的攝影經驗,我可以跟導演分享他的故事。聆聽導演的世界,比我自己說故事要來得廣闊,因此才沒有想要擔任導演工作。

 

 

 004.jpg

 

 

 Q10:請問導演,是因為片中有許多人文關照,以及賓哥的工作習慣,才會讓攝影技術相對較少嗎?本片將重點著墨在哪個部份呢?

A10:(姜秀瓊)老實說,拍攝這部片時並未設想目標觀眾,身為創作者的我們,只能先忠於自己的喜好,先感動自己,許多素材端看你怎樣去取捨,還有用什麼樣的心態詮釋。一開始的確抱著學習賓哥攝影藝術的心態出發,拍到後來發現創作呈現出的其實還是創作者的價值精神,想要探究賓哥的攝影意境,是必須進入他個人的人生觀,種種取捨也須與關導達成共識,取捨之後就成為影片目前這個樣子。

 

Q11:請問賓哥在攝影的時候,一定會要求的事物?

A11:一定要有光!(小編按:賓哥快速的回答,讓觀眾立刻鼓掌大笑)因為有光才會有顏色。另外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顏色,因為顏色可以讓不同人在觀看的時候,產生不同的感覺,這也是我最追求的事。

 

Q12:賓哥剛提到有光才會有顏色,但在電影當中,您的筆記要求說要「黑得有層次」,不過黑在一般印象之中,就是沒有光,只有單色,那請問「有層次的黑」是什麼意思呢?

A12:簡單來說,中國國畫中的毛筆筆跡,一撇一捺之間就有許多層次;還有降雨前的烏雲也很有層次,我就是在追求這種「黑中有黑」的層次。(小編按:此時大家又笑了,賓哥真的很追求光影之間的灰階層次,難怪畫面都這麼富有感情!)

 

★★延伸閱讀看更多★★

乘著光影旅行》影片介紹

本場次映後QA花絮相簿

映演Q&A看更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ff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