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四重奏》Quattro Hong Kong  

城市,我的鄉愁──《香港四重奏 

文∕鴻鴻

 

         香港和台灣像是互相欣羨的兩個患難兄弟。香港朋友來台,老是讚嘆著夜市多好吃、城市多寬敞、文化活動多鼎盛,甚至還有水上活動可玩(香港四周都被船隻占領了)。連報章雜誌都以有台灣作家撰文為貴,香港作家也以在台灣出書為榮。我呢,二十年前初訪香港,即讚嘆香港的都市規畫之完整,生活中,舊的比台灣舊、新的比台灣新。不要說小時候看港劇、唱許冠傑的歌長大,學了幾句廣東話,還可以跟同學炫耀一下。

 

         香港新浪潮比台灣新電影稍早,大約從1979年開始,從類型找到養分,在商業體制中突圍。台灣電影受香港刺激,到1982年才有《光陰的故事》。對於我的父母輩,香港是購物天堂。對於我,香港是過去與未來的鄉愁,陪我一起長大。

 

         看四位導演合拍的《香港四重奏》,許多記憶紛至沓來。這是城市電影,或者說,近來最盛行的分段式「城市行銷電影」。《巴黎我愛你》、《紐約我愛你》、《台北異想》……我們再熟悉不過。甚至今年台北電影節也一口氣出現了三部這種作品──另兩部是《成都 我愛你》,和拍上海的《第三種溫暖》,都拍得妙趣橫生。然而,《香港四重奏》卻勾起我更多複雜的情感。

 

         陳果的《黃色拖鞋》,講一個移民加拿大的母親,給小孩大量觀看香港電影來記得香港。母親過世後,長大的小孩回到香港,印證李小龍、洪金寶、周潤發、梁朝偉曾經意氣風發的那個故鄉。透過一雙被電車輾斷的黃色拖鞋,小孩理解了母親鍾情電影的隱衷──原來母親曾是個龍套演員,她的演藝顛峰,就是和劉德華有過一句對白的對手戲。那場戲裡,她便是穿著這雙黃色拖鞋。

 

         陳果採用動畫,將香港電影的經典影像穿梭交融,他還巧妙擷取了王家衛《阿飛正傳》中,張曼玉和劉德華在電車道上散步的段落。張曼玉在電影裡當然不止一句話,她也不是個不得志的龍套。然而陳果偷天換日,讓觀眾聯想起,有多少作著電影夢的女孩,卻沒有張曼玉的機緣。最後陳果還用同一場戲的畫面,把張曼玉又置換成長大了的小孩,讓她去把拖鞋送給劉德華。動畫技巧在這裡,得到最佳的發揮。

 

         邱禮濤是香港的類型片導演,風格多變,也是絕佳的攝影師,同時身兼出版家和民主運動者。他的《生炒糯米飯》也以小孩的深情觀點,講一個攤販的故事,描寫香港在現代化過程中革掉的珍貴傳統。阿婆日夜不息炒著的糯米飯,讓我恨不得立刻去香港買一碗。

 

         麥曦茵的《偏偏》現代得很像《紐約我愛你》。兩個深夜遊蕩在街頭的男女,各自講著自己傷心的手機,整個城市的流動,也無法彌補手機彼端那個不在現場的人。他們如果是跟彼此講電話那該多好?甚至有時導演還讓他們真的彷彿雞同鴨講起來。直到他們終於在電車上相遇,卻只是淡淡會心一眼,又各自離去。未曾發生的浪漫,卻可以如是溫暖,似乎也說出了香港看似疏離、實則聲息互通的生活。

 

         最年輕的郭臻拍出《媽媽離家上班去》,是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競賽的金獎作品,以菲傭為題材,這可能是在現實上最能引起台灣觀眾共鳴的作品。

 

(本文轉載自「聯合副刊」

《香港四重奏》影片介紹

《香港四重奏》購票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ff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