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少女成功記》Antonia 

2010台北電影節:《嘻哈少女成功記

文∕處之翼(電影部落客)

 

(編按:本文涉及重要劇情透露,煩請謹慎閱讀)

 

         雖然描述的是一群平凡少女崛起一圓歌手夢的過程,《嘻哈少女成功記》卻絲毫沒有我們慣見的敘事模式。在這部電影中,我們看到的不是「故事」,而是不同「事件」的接連,這也使得這部電影多出了一層紀錄片的質感。

         究竟「故事」和「事件」的差別在哪呢?還記得去年上盧非易老師的電影概論課時,他解釋「故事」重視的是前後因果,「事件」則是一件事情單純的發生。接著他舉例,「國王死了,皇后哭了」是兩個事件,但「國王死了,皇后因此傷心地哭了」則是一個故事。

         當然不是說《嘻哈少女成功記》中毫無故事可言,但前後因果並不是這部電影最重視的細節。我們往往看到陌生的角色在故事中途突然出現、介入,然後便是製造出新的「事件」。有趣的是,這些事件不只與四名懷有歌手夢的少女緊密相關,更是一些非常女性、或說只有女性才會關注的事件。

         電影看到一半,我們或許會納悶自己究竟看了什麼。我們看到了他們在火車站等候時,彼此輕鬆愉快的對談。我們看到了他們一起搬家。我們接著看到了Maya在演唱會後與團員爭吵並離團、Barbarah對同性戀哥哥的照顧、Lena因懷孕放棄歌手夢、Preta與女兒相處的時光以及與父母親爭吵的畫面。

         我們看到了一個又一個看似毫無關聯的小事件,但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象徵了一個少女的生活:與姐妹的聊天、與家人的相處、與情人的妥協……這些生命中的吉光片羽都非常地「女性」。《嘻哈少女成功記》藉由事件的堆疊營造出紀錄片的真實質感,並成功打造出一種「女性視角」。這是一部女性觀眾會感覺舒服、溫暖、熟悉的電影。

       《嘻哈少女成功記》所建立起的「女性視角」,說明了電影開頭為何以女性敘事者作為旁白。當現今電影多以男性作為旁白(以電影理論來看,男性聲音在父權社會中因象徵理性與說服力,容易贏取觀眾的信賴),這部電影很早就預告觀眾:這會是一部「女性友善」的電影。少女的旁白不只代表女性聲音的傳達,而因為自我敘述而象徵了她對生命完整掌握的一種自主性。女性敘事者加強了這部電影的「女性視角」。

         從這樣的「女性視角」看出去,女性觀眾很容易發現男性角色在這部電影中的突兀與負面形象。在歌廳中貿然站上台唱歌給女朋友聽的男子、看起來不甚可靠且好色的經紀人、在黑暗中跟蹤少女們的毛燥黑人小子、控制欲強並企圖將Lena囚禁在家中的男友,都顯得唐突且討厭。在這部電影中,我們找不到任何一個理想的男性形象,男性角色無法取得(女性)觀眾的認同。

         相反的,四名少女贏得女性觀眾的心。儘管Barbarah犯下過失殺人罪、Maya背叛了團體,Lena因懷孕放棄夢想,我們很容易設身處地體會他們所想所感。當PretaMaya和好時,我們也因這樣美麗的女性情誼而感到情感昇華。加上Lena反抗男友的控制繼續自己的夢想以及Barbarah出獄重新做人,最後這四名少女在舞台上因各自的人生歷練而蛻變並散發出更亮眼的光芒。在《嘻哈少女成功記》中,我們透過女性視野看到了四個美麗的女性:堅定、自信、脫繭而出。這是一部屬於女性的電影,也是一部值得女性主義者喝采的作品。

 

(本文出自「處之翼的秘密花園」

嘻哈少女成功記》影片介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ff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